在吊车租赁业务中,预定吊车本是为工程推进未雨绸缪,然而,有时政策的突然调整会打乱全盘计划,让吊车使用陷入僵局,此时责任划分便成了关键问题。
当承租方预定吊车后,政策变动使得吊车无法按原计划作业,首先要明确的是政策属性。若是普遍性、强制性的行业规范调整,如环保新规下吊车尾气排放不达标禁止在特定区域作业,或是城市建设规划调整致施工场地受限无法停靠吊车,这种情况下,承租方与租赁方都面临不可抗力因素。双方应秉持公平原则,尽快沟通协商。承租方及时告知租赁方工程受影响情况,租赁方也需配合提供吊车可调配时段、替代车型等信息,共同寻求解决方案,如调整租赁时间、更换符合新规的吊车,费用分担可依据剩余租期、新设备成本等因素协商分摊。
若政策调整针对特定项目或企业资质,比如项目因审批流程变化暂停,承租方此时取消吊车预定,责任不能完全归咎于一方。承租方要第一时间出示政策文件、官方通知,证明项目停滞非主观意愿;租赁方则应核算已产生的准备成本,像为该订单预留吊车期间的机会成本、前期简单维护费用,在合理范围内要求承租方补偿,避免过度索赔。
对于租赁方而言,也有相应责任。若已知政策风向有变,如行业内早有环保升级传闻,租赁公司仍接单且未提前告知承租方潜在风险,后续因政策落地影响吊车使用,租赁方需承担更大责任,可能要减免部分租金、协助寻找临时替代方案,保障承租方基本权益。
合同条款此时至关重要。若原租赁协议中有“政策变动应对”条款,按约执行;若无,双方应参照行业惯例、过往类似案例处理。同时,建议引入中立第三方调解,如行业协会,依据专业知识与市场情况,在政策变动导致的复杂纠纷中,为双方责任界定给出公正指引,让双方在困境中达成合理权责分配,共渡难关。总之,面对政策变数,沟通、协作与依循规范是化解责任纠纷的关键。